2024年海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海安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5-04-14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6.9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2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855.65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567.91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6:56.9:37.5调整为5.5:56.8:37.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41万元,增长6.1%。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榜单中分别位列第26位和29位。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85364人,比上年减少6995人。常住人口86.5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9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6%,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29万人,出生率为3.35‰;死亡人口1.02万人,死亡率为11.78‰;自然增长率为-8.43‰。

年末人口数及构成

指标名称

年末数(人)

比重(%)

年末户籍人口

885364

100.0

#18岁以下

92439

10.4

18-34岁

121872

13.8

35-59岁

345868

39.1

60岁及以上

325185

36.7

#男性

434959

49.1

女性

450405

50.9

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3109家,年末累计达36572家。全年新登记个体户7231户,年末累计达97721户。

全社会用电量85.5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87亿千瓦时,增长5.4%;第二产业用电量63.89亿千瓦时,增长10.0%,其中,工业用电量63.55亿千瓦时,增长10.2%;第三产业用电量8.90亿千瓦时,增长12.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92亿千瓦时,增长19.5%。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7.71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增加值51.18亿元,增长1.9%;林业增加值0.25亿元,增长4.5%;牧业增加值19.90亿元,增长2.8%;渔业增加值12.09亿元,增长6.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14.29亿元,增长9.2%。稻麦单产全省“十九连冠”,全年粮食总产62.48万吨,比上年略增;粮食综合单产519.46公斤/亩,比上年略降。全年蔬菜总产量82.81万吨,增长3.7%;油料总产量1.44万吨,增长1.0%;水产品产量5.32万吨,增长5.6%。年末,生猪存栏31.8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9.3%;全年生猪出栏59.30万头,下降6.9%;家禽存栏1771.10万羽,增长16.5%;家禽出栏1431.09万羽,增长8.5%。高分创成南通首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试点,高分通过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三年评估,被评为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成效先进县。获批首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规模养殖类)创建资格。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位

总量

增速(%)

粮食

万吨

62.48

持平略增

油料

万吨

1.44

1.0

蔬菜

万吨

82.81

3.7

生猪存栏

万头

31.89

9.3

生猪出栏

万头

59.30

-6.9

家禽存栏

万羽

1771.10

16.5

家禽出栏

万羽

1431.09

8.5

猪肉

万吨

4.96

-0.6

禽蛋

万吨

19.90

23.6

水产品

万吨

5.32

5.6

全市农业机械原值13.65亿元,净值8.96亿元,较上年增加0.48亿元,农机总动力76.67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61万台(套),主要农业机械:小型拖拉机2265台,大中型拖拉机2279台,联合收割机1603台,水稻插秧机1997台,植保机械1.1万台,机电排灌泵站3972座,其中,排涝车口276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5%。

全市完成机耕面积148.29万亩,机播面积128.49万亩(含机直播和机插),机灌面积76.51万亩,机收面积127.65万亩,机植保面积134.7万亩。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7.21亿元,比上年增加1800万元。全年引导跨区作业联合收机1296台次,完成跨区机收面积97.3万亩,引导跨区作业高速插秧机1632台次,完成跨区机插面积173.2万亩,全市农机跨区作业总收入1.72亿元。

全年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47亿元,实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5个。其中,本年开工并完成的项目4个,跨年度建设工程1个。本年度开工并完成项目包括: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全年新增建设农村生态河道38条(段),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评估通过124.26公里,总投资994.08万元;2023年第二批省级水利发展资金海安市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项目,实施雅周新寨河、南莫戚湾河、白甸瓦南河,总投资1300万元;海安市2023年省级农田水利管护和农业水价改革项目,维修改造部分区镇灌溉泵站的泵房、进出水池、机泵及配电箱等,总投资379.81万元;北凌河沿线支流闸控建设项目,围绕国考断面“保Ⅲ”攻坚目标,在北凌河沿线支流口新建6座简易控水涵闸,总投资180万元。跨年度建设工程包括:江苏省临海引江供水近期工程(丁堡河、江海河接通工程)。总投资2.69亿元,2024年投资1.2亿元,实施丁堡河整治、移址重建丁堡河闸与闸上桥梁、原址拆建海安境内丁堡南闸交通桥、新建老坝港闸等。

三、工业、建筑业

年末,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亿元企业数均居全省县级第一方阵。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全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642.89亿元,增长1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0.6%,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4.5%。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家,总数保持南通第一。鑫缘集团获中国工业大奖,天楹集团获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位

总量

增速(%)

大米

万吨

1.34

7.7

精制食用植物油

万吨

0.41

17.3

万吨

1.12

39.0

万米

25686.36

-54.0

蚕丝

4129.83

13.5

服装

万件

2767.34

-0.9

化学纤维

万吨

5.06

14.6

金属成形机床

6176

3.0

水泥专用设备

万吨

1.84

-22.3

变压器

万千伏安

458.43

21.4

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

万千瓦

14.76

4.8

电子元件

万只

210376.97

70.8

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

425

25.7

全年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在海入库税金11.27亿元。新增一级资质企业2家,新增入库企业12家,新招引建筑企业9家。苏中集团荣膺“中国企业500强”。苏中集团、华新集团、达欣集团等3家企业入围“中国承包商80强”。新增詹天佑奖1项。苏中集团、达欣集团成功获批首批省级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同时稳健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出去走”步伐,境外营业额1.65亿美元,增长31%。

四、旅游、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7家,其中,4A级2家、3A级5家;共有星级饭店4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旅行社24家,旅行社分公司5家。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4%,实现服务业开票销售1270.58亿元,增长4.3%。办好“海量优惠·安享消费”系列活动,带动商圈消费超10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92亿元,增长0.6%。实现批发业销售额1185.84亿元,增长12.8%;零售业销售额324.72亿元,增长2.9%;住宿业营业额5.68亿元,增长3.8%;餐饮业营业额74.49亿元,增长6.8%。阿里巴巴国际站海安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新增备案跨境电商企业25家。震坤行工业超市、东方福利网等项目签约落地,盒马智能产业园、季铭国际塑料城加快建设,喜润城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获评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领跑县”。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出口总值185.62亿元,增长23.6%;进口总值43.85亿元,下降20.1%。持续放大枢纽优势,获批建设全省首个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郑州棉花交易市场现货指定交收仓库投入运行,顺丰速运综合物流集散中心成功落户,省市共建班列公司正式挂牌,中阿货运班列顺利开行,铁路到发量突破240万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五、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

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0个,竣工40个,其中,新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31个,竣工24个,达产19个。7个项目入选省级重大项目、32个项目入选南通市级重大项目。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0.2%,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1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4.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0.4%,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13.1%,商品房竣工面积下降39.3%。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43.8%,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41.6%,商铺待售面积下降74.5%。

六、交通、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886万吨,货物周转量37323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4%、7.6%;完成公路客运量25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 4365.9万人公里,分别下降27.8%、21.4%;完成水路货运量2555万吨,周转量1251431万吨公里,分别下降5.1%、14.1%。

40公里农路亮化建成通亮,5座农村公路危桥完成改造,建成通车;积极应用新工艺,完成大城线、孙曲线、角通线、大西线、海营线等30公里县道大中修施工;通扬线海安段航道整治工程高分通过省级竣工验收并争取最优省级补助政策;县道及下穿通道泵房、亮化常态化维护维护,对县乡村道27座大桥实施专项维修。高速方面,东张高速调增列入省高速路网规划获省政府批复。铁路方面,新长铁路海安站老货场改扩建纳入新长扩能总方案。航道方面,连申线航道海安段“三改二”前期工作快速推进,可行性研究形成初步成果。深入开展“公路医生进乡村”安全专项行动,构建路网管护联动体,完成老丁线、白雅线、海营线3条市级挂牌安全隐患道路整治销号。2024年共系统治理事故多发点位56处,设置“电子哨兵”40套、更新标志标牌195块、施划标线6199㎡、清除绿化遮挡13公里、增设完善交通信号灯设施4套、优化交叉口6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率比上年下降12.4%。优化调整城区微循环公交线路和城乡公交线路2条,开通“区间高峰车”定制专线5条。开展道路运输“天网”、水上交通“苏水安澜”、公路水运工程“蓝盾”等专项执法行动,全年查处违法违规案件334起。

推进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中低压天然气管网约69公里,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超3.58亿立方米,瓶装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约1.4万吨。接到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长度8公里,接到污水处理设施长度5.6公里。

全市15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PM2.5平均浓度为31.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5%;优良天数比率为84.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实现双改善。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均保持100%。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等级突发环境事件。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期间,交办信访件同比上轮降低30.2%,做到无重点件、无反馈问题。全年共受理环境信访1799件,下降2.1%。常安纺织园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全年共12次,抽查企业655家次。2件案件成功入选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和提名表扬案例。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0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税收收入56.04亿元,下降2.7%,非税收入18亿元,增长34.3%。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2.31亿元,增长1.9%。

财政收支情况

指标名称

总量(亿元)

增速(%)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4.04

4.3

#增值税

26.76

-2.0

企业所得税

6.7

-7.9

个人所得税

2.4

-2.0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42.31

1.9

#一般公共管理与服务

9.58

-7.7

教育

21.11

0.2

科学技术

8.41

13.8

社会保障和就业

26.6

9.4

医疗卫生

13.25

-5.7

城乡社区事务

18.22

-1.2

农林水事务

13.59

7.5

住房保障

12.8

8.6

其他支出

18.75

-4.4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17.73亿元,比年初增加69.0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其中,境内住户存款1731.55亿元,比年初增加196.41亿元,增长12.8%;非金融企业存款515.05亿元,比年初减少104.05亿元,下降16.7%;财政性存款1.41亿元,比年初减少12.89亿元,下降90.2%;机关团体存款157.63亿元,比年初减少16.34亿元,下降9.7%;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11.30亿元,比年初增加5.94万元,增长110.9%;境外存款0.79亿元,比年初减少0.02亿元,下降1.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470.39亿元,比年初增加256.99亿元,增长11.6%。其中,境内住户贷款416.82亿元,比年初增加2.09亿元,增长0.6%;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053.50亿元,比年初增加254.93亿元,增长14.2%;境外贷款0.06亿元,比年初减少0.03亿元,下降34.3%。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名称

总量(亿元)

比年初增加(亿元)

增速(%)

各项存款余额

2417.73

69.06

2.9

#住户存款

1731.55

196.41

12.8

非金融企业存款

515.05

-104.05

-16.7

各项贷款余额

2470.39

256.99

11.6

#住户贷款

416.82

2.09

0.6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2053.50

254.93

14.2

八、教育、科技和人才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5所,在校学生88585人。其中,小学49所,在校生40042人;初中26所,在校生18677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10174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3401人;技工学校2所,学生2737人;特教1所,在校生136人;幼儿园68所,在园幼儿13418人。全市在职教职工9868人。

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4.6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5.25%,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入学、初中三年巩固率均保持在100%。2024年中高考再创辉煌,高考高分段人数及录取清华、北大等C9高校人数、中考75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位居省市前列。2024年职教高考223人参考,87人达本科,本科达线率39%。

创新活力有效增强,招引认定科创项目192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1家,新增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院士专家创新中心2家。积极融入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家,江南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南通大学高端纺织研究院落户运行,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96个,荣获省科学技术奖3项。质量强市再上台阶,新认证江苏精品2个,新增省质量信用3A级企业3家,入选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5项,国际标准制定实现零的突破。

树牢人才引领发展理念,开展“高校海安日”“海安高校院所行”等系列活动,引进人才项目47个、国家级人才19人、省“双创人才”13人,新增省科技副总12人,19人入选省“333工程”。获评省级人才攻关联合体1个,南通唯一。县域人才综合竞争力愈发彰显。

九、卫生、文化和体育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421家,其中,医院52家,区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2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家,卫生监督所1家,120急救站1家,非急救转运站1家,门诊部、诊所121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家。医疗机构总床位 5850张,其中,医院床位4950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880张。卫生技术人员6538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 2709人,注册护士2690人。每村均设有卫生室,村卫生室人员868人。

全市拥有区镇综合文化站10家。备案制博物馆4家。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市级8处、县级3处。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个。图书馆藏书量(不含图书馆分馆及农家书屋)54.64万册,全年图书借阅53.32万人次。博物馆接待量26.46万人次。

全年舞台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件,省级奖项1件,市级奖项10件。全年送戏180场,送展览200场,送培训100场。举办“四季村晚”231场,“行万里路、进千家门”惠民文艺演出924场。

全年建成2片笼式灯光球场,为区镇体育健身公园配套300件健身器材,新增体育场地面积35.6万平方米。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骨干413名,全市现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717人。举办海安市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第二届社区运动会、海安市第61届北凌农民运动会、海安市3人制男子篮球联赛、海安市健身气功网络公开赛、全民健身月主题活动等162场群众健身体育赛事活动。承办国际级赛事2项、国家级赛事2项、省级赛事5项。举行各级各类科学健身指导406场,参与人数超4万人,“体育大超市 健康海安行”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优秀案例。累计销售体育彩票2.97亿元,体育彩票工作获省体育局通报表扬。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12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工资性收入29110元,增长7.1%;经营净收入8475元,增长2.4%;财产净收入3429元,增长2.3%;转移净收入9498元,增长5.0%。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748元,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36元,增长4.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324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7元,增长6.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977元,增长3.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情况

指标名称

城镇常住居民

农村常住居民

总额(元)

增速(%)

总额(元)

增速(%)

可支配收入

62836

4.7

34067

6.6

#工资性收入

36922

6.8

18685

6.7

经营净收入

9761

2.0

6760

2.8

财产净收入

5010

1.3

1320

3.9

转移净收入

11143

1.9

7302

10.9

生活消费支出

36324

2.1

27977

3.8

#食品烟酒

10228

1.8

8288

3.3

衣着

2796

1.5

1389

0.9

居住

6183

2.6

5086

8.8

生活用品及服务

1973

-1.9

1803

3.9

交通通信

5498

6.0

4072

4.2

教育文化娱乐

5963

0.9

4480

0.5

医疗保健

2459

0.6

2099

2.1

其他用品和服务

1224

2.3

760

5.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71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660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32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2237人次,创业培训1411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337人,为74名创业者提供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120万元。建成1家“零工市场”、11家“零工驿站”、10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开发161个基层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低收入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保补贴 8684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846.22万元。

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参保21.1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6.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8.39 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5.52万人。

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9家,其中,公办社会福利院1家,农村敬老院16家,民办养老机构12家。养老床位6048张,实际入住老人2085人。年末,全市在册城镇低保对象213户286人、农村低保对象4479户5862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3217人、城市“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18人。全市婚姻登记处依法办理结婚登记2501对,补领婚姻登记证878本,离婚登记929对,离婚证补领113本。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相关部门初步统计数。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